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計算標準迎來修訂,以增強券商風險控制指標體系的有效性和適應性,為證券行業持續穩健發展提供支持。日前,證監會就修訂《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計算標準》(以下簡稱《計算標準》)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本次調整主要涉及《計算標準》中證券公司風險資本準備、表內外資產總額、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
*ST華信已經處在退市的“危急”關頭。截至8月8日收盤,*ST華信股價跌至0.74元,已連續14個交易日股價低于1元。只有在余下的6個交易日里實現全部漲停,*ST華信才有可能勉強觸及1元線。由此來看,*ST華信面值跌破1元退市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8月9日,證監會指導滬深交易所修訂的《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正式出臺,對融資融券交易機制作出較大幅度優化,取消了最低維持擔保比例不得低于130%的統一限制;同時,指導交易所進一步擴大融資融券標的范圍,標的股票數量由950只擴大至1600只。
業績報告顯示,上半年浙商銀行實現營業收入225.74億元,同比增長21.39%;實現歸母凈利潤75.28億元,同比增長16.07%,繼續呈現穩健經營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今年上半年,華夏銀行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5.43億元,同比增長5.06%;成本收入比26.64%,同比下降7.76個百分點。
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計算標準迎來修訂,以增強券商風險控制指標體系的有效性和適應性,為證券行業持續穩健發展提供支持。日前,證監會就修訂《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計算標準》(以下簡稱《計算標準》)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本次調整主要涉及《計算標準》中證券公司風險資本準備、表內外資產總額、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率和風險控制指標等5張計算表。
北京時間8月8日凌晨5時,MSCI在其官網正式公布了8月季度指數審議結果。結果顯示,A股MSCI年內第二次擴容順利通過,中國大盤A股的納入因子從10%提升至15%,此番指數審議結果將于8月27日收盤后正式生效。
備受證券業關注的證券公司分類結果終于出爐,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評價結果讓幾家歡喜幾家愁。《金融時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有19家券商評價級別上升,28家評價級別下降,51家維持不變。不過,各大類券商的數量分布變化不大,今年共有38家券商被評為A類,數量比去年少兩家;B類券商共有50家,相較去年多一家;8家券商被評為C類;兩家被評為D類,較去年多一家。
6月以來,股市逐漸平穩上行,券商股業績開始回暖。中原證券對36家上市券商今年6月月度經營數據進行統計顯示,36家上市券商今年6月共實現營業收入237.82億元,環比上漲60.40%,同比上漲51.35%;共實現凈利潤77.17億元,環比上漲73.49%,同比上漲60.88%。
今年以來,A股市場回暖跡象初現,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計劃明顯增多。雖然近期A股還在3000點以下徘徊,但大股東“落袋為安”的心態越發明顯。
涉嫌百億元利潤造假的上市公司*ST康得,近日收到證監會頂格處罰告知,引起市場議論紛紜。曾經的千億白馬股不僅市值大幅“縮水”,還可能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成為退市制度改革以來的又一個典型案例,對上市公司及大股東違法行為敲響警鐘。
隨著券商股權管理規定落地,證券行業或將形成分層次的良性競爭格局。在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1年3個月后,《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股權規定》)7月5日終于正式發布。與此同時,證監會還重啟了內資證券公司設立審批。
“我們發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容易陷入焦慮投資的狀態,心情受漲跌影響很大。我們希望發揮自身的專業能力,幫助投資者分擔一些市場的壓力和焦慮情緒,讓投資變得更快樂、更簡單、更省心。”公募基金組合策略服務平臺——基金豆CEO馮霞說。
公募基金二季報已于近日陸續發布。據天相投顧整理的各家基金公司利潤數據顯示,在納入統計的135家基金公司中,有86家旗下基金整體實現盈利。中銀基金旗下基金二季度利潤總額突破25億元,躋身基金公司“賺錢榜”前十。
瑞銀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推出境內首支基金中基金。
社保基金正駛入增量擴容的“快車道”。日前,有關部委公布的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推進落實情況顯示,中央層面已完成兩批24家企業的劃轉工作,近期還將對35家中央管理企業實施劃轉,預計中央層面59家企業劃轉國有資本總額將達到6600億元左右。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7月23日發布關于失聯私募機構最新情況并公示第二十九批疑似失聯私募機構的公告。公告內容顯示,日前,中基協自律核查工作中發現包括北京欽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81家疑似失聯機構。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8月9日發布的消息顯示,截止目前,共有21家外資私募機構在協會登記,備案產品46只,資產管理規模54億元人民幣。
科創板開市交易已兩周有余,在7月22日至8月6日的12個交易日內誕生了7只“百元股”,其中,生物醫藥板塊的兩家企業——心脈醫療、南微醫學的股價成功躋身“百元俱樂部”成員,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二級市場對生物醫藥板塊的青睞。
2019年上半年,創投圈沒有出現像共享單車一樣的“風口”,整個創投創業似乎都靜悄悄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投中研究院統計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VC/PE募集完成基金共271只,同比下降 51.69%,募集總規模544.38億美元,同比下降30.17%。由于募資難持續加劇,可投資金缺乏蓄力,導致VC/PE機構投資節奏放緩,融資案例數量共計1910起,同比下降50.52%;融資總規模達232.04億美元,同比下降54.46%。
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7月22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交易,標志著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這一重大改革任務正式落地。而在這些科創企業發展背后,有著一大批私募股權(PE)基金、創業投資(VC)基金的身影,他們是連接早期初創階段高新技術企業和資本市場的重要工具。
7月13日,社區生鮮電商平臺呆蘿卜正式宣布已完成6.3億元A輪融資,由高瓴資本、晨興資本領投。這是在生鮮電商行業巨頭加入、投資“馬太效應”顯現的大背景下,該行業為數不多的后起“無名之輩”。
證監會指導滬深交易所修訂的《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近日出臺,同時指導交易所進一步擴大融資融券標的范圍,對融資融券交易機制作出較大幅度優化。
近日,證監會指導滬深交易所修訂的《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正式出臺,同時指導交易所進一步擴大融資融券標的范圍,對融資融券交易機制作出較大幅度優化。
《金融時報》記者從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獲悉,經交易商協會2019年第8次自律處分會議審議,決定給予康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得集團”)、康得新復合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得新”)公開譴責、責令整改和暫停債務融資工具相關業務的處分。自律處分決定于2019年7月31日正式生效。
借科創板“東風”,智能制造企業擁抱資本市場的路徑變得更加寬廣。而在PE/VC機構投資人眼里,智能制造領域的投融資“東風”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到來。目前在申請科創板上市的企業中,制造業領域中屬于智能制造裝備的企業已不在少數。
這是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又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具體落實。業內人士表示,在融資結構不斷優化的過程中,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功能進一步發揮,在助力小微企業融資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黨委迅速行動、周密部署、科學謀劃,聚焦“三個堅持”,把握“三個結合”,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推動主題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確保主題教育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
日前,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金融法院聯合舉辦貫徹落實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司法保障意見座談會。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金融法院、上海證券交易所有關負責人參加會議,科創板發行人、證券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市場主體代表參加了座談。
中國證監會已批準上海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期所”)子公司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以下簡稱“上期能源”)開展20號膠期貨交易,合約自2019年8月12日正式掛牌交易。20號膠期貨將作為境內特定品種,采用“國際平臺、凈價交易、保稅交割、人民幣計價”的模式,全面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
日前,上海清算所黨委召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動員部署會,學習傳達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人民銀行系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動員部署會精神,對公司開展主題教育進行動員部署。公司全體黨員參加會議,非黨員中層管理人員、發展對象、積極分子列席會議。
近期,科創板相關在審企業受到媒體關注或者信訪舉報,對發行人及其中介機構的信息披露、財務狀況等事項提出質疑。上交所表示, 在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中,發行上市審核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全面公開審核問詢及回復,其中的一個重要考慮是,增強審核工作透明度,讓發行人的信息披露和發行上市審核接受廣泛的市場監督和輿論監督。
2019年上半年,資本市場再融資環境持續優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提升,聚集眾多績優藍籌企業的滬市市場,并購重組展現出新的面貌和格局。
據清科私募通統計數據,截至7月5日下午,上周(7月1日至7月5日)投資、上市和并購共發生126起事件,涉及總金額734.81億元。
新零售未來較好的發展前景再一次被敏銳的資本“嗅”到。蘇寧易購日前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擬以現金48億元人民幣等值歐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后,蘇寧易購將成為家樂福中國控股股東。不過,本次交易尚需通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
6月20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修訂《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征求意見。《重組辦法》擬取消重組上市認定標準中的“凈利潤”指標、縮短“累計首次原則”計算期、解禁創業板上市公司重組上市以及恢復重組上市配套融資等。
在全球貿易摩擦不斷升溫的國際背景下,激活國內需求并使之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驅動力是一種必然的選擇。然而,啟動增量投資又面臨杠桿過高的矛盾,而且傳統的投資拉動思路還面臨產能過剩約束,存量金融風險也到了釋放周期;消費在經濟增長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不斷升級消費結構也面臨著傳統產業低端化的供給側束縛,而結構升級又面臨技術支撐不足的硬約束。
“年中形勢分析”系列報道
推進國債下鄉的重慶范本:金融課堂扶智 切塊銷售互農
讓企業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 央行國庫業務創新釋放“放管服”改革紅利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會直播
我國對美128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
農行持續加大對高新技術農業企業支持力度
農商銀行精準助力鄉村振興
“利奇馬”災后重建 浙江農信當仁不讓
中國人壽財險:迎戰脫韁“利奇馬”